1、道德,天地之神明也。天地,道德之形容也。《道德指归论·勇敢篇》
2、有实而无乎处者,宇也;有长而无本剽者,宙也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
3、国无义,虽大必亡。人无善志,虽勇必伤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
4、长要心定,行住坐卧皆是行道。《丹阳真人直言(示门人)》
5、乐之为道,总在能顺。致乐之道,总在能顺时而动。《周易阐真·卷一》
6、坚志者,功名之主也;不惰者,众善之师也。《抱朴子·广譬》
7、能夺天地之真气,可以长生。《大丹直指·论合日月真气》
8、善游者溺,善骑者堕,各以其所好,反自为祸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
9、待西施、毛嫱而为配,则终身不家矣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
10、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,革固则裂,齿坚于舌而先敝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
11、不学而求知,犹愿鱼而无网焉。《抱朴子·外篇·勖学》
12、目妄视则淫,耳妄听则惑,口妄言则乱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
1、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。《庄子·人世间》
2、善游者溺,善骑者堕,各以其所好,反之为祸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
3、金以刚折,水以柔全,山以高陊,谷以卑安。《抱朴子·外篇·广譬》
4、太山之高,背而弗见;秋毫之末,视之可察。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
5、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《道德经》
6、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;政教有经,而令行为上。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
7、槁竹有火,弗钻不然;土中有水,弗掘无泉。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
8、多欲亏义,多忧害智,多惧害勇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
9、无人心即有道心,道心是心非心。《周易阐真·卷一》
10、惟不求利者为无害,惟不求福者为无祸。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
11、云厚者雨必猛,弓劲者箭必远。《抱朴子·外篇·喻蔽》
12、病困乃重良医,世乱而贵忠贞。《抱朴子·外篇·广譬》
1、言而必有信,期而必当,天下之高行也。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
2、勿助勿忘而养,勿寂勿照而温。《慧命经集·正道工夫直论第十一》
3、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。《庄子·知北游》
4、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《道德经》
5、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《道德经》
6、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《道德经》
7、能至于无乐者,则无不乐;无不乐则至极乐矣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
8、与妒胜已者而谋举嫉恶之贤,是与狐议治裘也。《抱朴子·博喻》
9、丹道以炼己为始,以温养为终。《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下篇》
10、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《道德经》
11、神住则精凝。精凝则气归,气归则丹结。《玄肤论·元精元气元神论》
12、以道观之,物无贵贱;以物观之,自贵而相贱。《庄子·秋水》
1、欲致鱼者先通水,欲致鸟者先树木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
2、极而反,盛而衰,天地之道也,人之李(理)也。《经法·四度》
3、明君不释法度,故机诈不肆其巧。《抱朴子·外篇·用刑》
4、百川易源,而皆归于海;百家殊业,而皆务于治。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
5、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《道德经》
6、不务修德,而求非望之福,非愚而何?《七破论·破愚论》
7、夫大寒至,霜雪降,然后知松柏之茂也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
8、亡国之法有可随者,治国之俗有可非者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
9、形不得神不能自生,神不得形不能自成。《西升经·神生章》
10、百年大小荣枯事,过眼浑如一梦中。《播溪集·落花》
11、钩曲之形无绳直之影,参差之上无整齐之下。《抱朴子·广譬》